美国近期在俄罗斯周边的军事动向引发关注,据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8月1日公开表示,已派遣两艘核潜艇前往“ 该去的地方 ”执行任务,五角大楼对此未予置评。 这两艘核潜艇已出现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以及太平洋相关海域。 据悉,此次部署的是美国现役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该级潜艇可携带24枚“三叉戟II”弹道导弹,射程超过7400公里, 具备从大洋深处打击俄罗斯腹地目标的能力。 部分经过改装的“俄亥俄”级潜艇则装备有多达154枚“战斧”巡航导弹。 分析认为,特朗普高调宣布此次部署可能有多重意图: 一是强化其核威慑战略的可信度,特别是在美国2019年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后,海基核力量因其隐蔽性被视为更可靠的威慑手段;二是安抚北约盟友,回应部分欧洲国家对美国“核保护伞”可靠性的疑虑,展示对盟友的安全承诺;三是在涉及俄乌冲突等议题的博弈中,试图增加对俄罗斯的谈判筹码。 俄罗斯方面对此反应冷静,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 美国核潜艇按计划在全球海域执行例行任务,此事并无特别之处。” 然而,俄罗斯随后采取了更强硬的举措,8月4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正式声明,宣布即日起停止履行《中导条约》的各项义务。 俄方声明明确指出,此举是对美国及其盟友行动的回应,声明称, 美国及其盟友已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部署大量中短程陆基导弹系统,这些部署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迫使俄方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以保障自身安全。 《中导条约》全称《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由美苏两国于1987年签署。 条约规定双方不得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2019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该条约。 当时俄罗斯虽宣布暂停履约,但表示只要美国不在相关地区部署条约所禁导弹,俄方将继续遵守条约核心条款。 然而,近年来美国加速在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导弹能力,包括在菲律宾、澳大利亚部署“提丰”中导系统,并在日本、韩国等地频繁进行相关测试。
俄罗斯认为这些行动实质是在其周边构建导弹打击能力。 在俄外交部宣布停止履约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仅用了五个字:“ 好戏在后头 ”。 这被普遍解读为暗示俄罗斯后续可能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 此轮紧张局势升级的根源在于美俄之间战略互信的严重缺失,双方在核武器现代化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剧。 美国正在加紧建造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并推进B-21隐形轰炸机的服役进程,旨在提升核力量的精确性、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 俄罗斯则持续推进新型洲际弹道导弹“萨尔马特”(射程据称可达18000公里)的部署,并研发“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 据公开信息,“波塞冬”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水下核爆引发巨大海啸,对敌方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 有核战略专家分析指出,美俄当前的核威慑策略正从传统的“相互确保摧毁”模式,向寻求具备更精准、更有限核打击能力的方向演变,以试图在冲突中瘫痪对方关键军事设施。 这种转变被认为降低了核门槛,增加了因误判导致局势失控的风险。
《中导条约》实质性失效的后果引发国际社会对欧洲和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的深切忧虑。 分析普遍认为,这两个地区未来可能成为中程导弹部署和对抗的前沿炒股配资手机版,尽管北约国家官方表态支持美国的行动,但有分析指出,一旦紧张局势升级甚至擦枪走火,处于地理前沿的欧洲国家可能首当其冲。 有欧洲媒体评论称,美国在该地区的行动引发了对欧洲自身安全的担忧。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呼吁美俄双方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 然而,在双方对抗态势加剧的背景下,相关呼吁的效果尚待观察。 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局势将如何发展? 从美国方面看,其展示武力的“极限施压”策略能否迫使俄罗斯在关键议题上让步存在疑问。
俄罗斯展现出不妥协的强硬姿态, 若美国持续施压,俄罗斯存在在欧洲(如加里宁格勒)或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导弹的可能性,这将使局势更加复杂。 从俄罗斯方面看炒股配资手机版,宣布停止履约仅是第一步, 有报道称,俄方已在考虑在特定区域部署中程导弹。 若付诸实施,此类部署将覆盖欧洲大部分地区,对北约现有导弹防御体系构成严峻挑战。 俄罗斯此次举措的决心如何?特朗普宣称部署核潜艇、普京宣布停止履约、梅德韦杰夫发出警告,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 全球安全格局正面临严峻挑战,梅德韦杰夫所指的“好戏”具体为何,仍需持续关注。 (信息来源:央视网、俄罗斯外交部官网、路透社)
纪源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